什麼是智齒?為什麼我們會長它?
智齒是人類牙齒中的第三顆大臼齒,通常在17至25歲之間長出。名字雖然聽起來很有智慧,但它的存在卻常常帶來麻煩。
根據進化學家的說法,智齒是早期人類為了咀嚼堅硬食物(如生肉和根莖類植物)而進化出的多餘牙齒。隨著人類食物變得精緻,我們的下顎空間逐漸縮小,導致現代大多數人沒有足夠的空間讓智齒正常生長。
智齒可能帶來的問題
根據美國牙科協會的研究,80%的智齒因為生長空間不足而導致以下問題:
阻生牙
智齒無法完全冒出牙齦,部分埋藏在骨頭或牙肉中,容易引發感染與腫脹。若未及時處理,可能進一步導致牙齦膿腫或囊腫,甚至侵蝕鄰近牙齒的牙根結構。此外,阻生牙還可能因其特殊位置而成為清潔死角,增加蛀牙和牙周病的風險,對整體口腔健康造成威脅。
鄰牙損傷
智齒的錯位生長可能擠壓鄰近的牙齒,導致牙根受損或咬合問題。這種擠壓不僅可能損害鄰牙的健康,還可能引起鄰牙的鬆動甚至掉落。此外,智齒的錯位生長也會增加牙齦發炎和牙周感染的風險。根據牙科研究數據,約有40%的智齒患者出現鄰牙受損或相關併發症,需要進一步的牙科處理,如根管治療或鄰牙拔除。
牙周病
智齒周圍的清潔難度大增,容易堆積食物殘渣,進一步引發牙周病。牙周病是一種慢性炎症疾病,如果不及時處理,可能會導致牙齦退縮、牙齒鬆動,甚至脫落。此外,研究顯示牙周病與全身健康密切相關,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。因此,保持智齒周圍的清潔並定期進行牙科檢查,是避免牙周病的關鍵措施。
蛀牙風險
長得歪斜的智齒通常會因其位置特殊而形成「清潔死角」,容易堆積食物殘渣和細菌,進而增加蛀牙風險。如果不及時處理,這些蛀牙可能蔓延至鄰牙,對整體口腔健康造成影響。此外,智齒周圍的蛀牙常伴隨牙痛,甚至需要進行牙根治療或拔除智齒。
根據統計,大約有20%的智齒能夠正常生長,且不會對口腔健康造成威脅。這些智齒可以留著,不需拔除。
智齒一定要拔嗎?以下幾種狀況都建議要拔除哦!
牙醫通常會根據以下幾個因素來評估智齒是否需要拔除:
是否影響其他牙齒
如果智齒擠壓到其他牙齒,或引發牙齦腫痛,建議拔除以避免問題惡化。
生長位置
智齒如果是橫著長、斜著長,或僅部分露出,清潔難度大,應該考慮拔除。
是否引發不適或病症
若智齒引起牙周感染、牙痛或囊腫,拔除是最佳選擇。
年齡因素
根據研究,年輕時拔智齒,恢復速度快且風險低。30歲以後拔牙可能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。
拔智齒的過程,其實沒那麼可怕
若智齒生長的的位置及方向不是複雜的,並且沒有合併其他嚴重的口腔問題,拔智齒通常會是一個簡單的門診手術,分以下幾個步驟:
術前檢查
醫生會拍攝X光,了解智齒的位置與周圍骨體狀況。
局部麻醉
手術前會進行局部麻醉,讓你在拔牙過程中相對無痛。
拔牙與縫合
醫生會使用工具將智齒拔除,必要時會縫合傷口。
術後護理
拔牙後,冰敷可減少腫脹,避免吃硬物,並按照醫囑服用止痛藥來照顧傷口減輕疼痛感。
拔智齒後如何護理?
術後的正確護理能加速傷口癒合,以下是一些實用建議:
術後24小時內冰敷
每次10~15分鐘,冰敷可以有效減少腫脹和緩解疼痛,但避免冰敷過久以免影響血液循環。24小時之後可以改為熱敷促進血液流通,加速癒合。
避免用力刷牙或漱口
術後前24小時內避免過度用力刷牙或漱口,防止血塊脫落,這對傷口癒合至關重要。建議以漱口水輕輕漱口,並且輕柔的使用柔軟的牙刷來做清潔。保持口腔清潔。
進食軟質食物
如稀飯、湯品或果泥等,避免進食堅硬或辛辣食物,以免刺激傷口。逐步恢復正常飲食時,應從溫和軟質食物開始。
戒菸與酒精
術後應避免吸菸和飲酒,因為這些行為會減緩組織修復,並可能導致傷口感染或其他發炎症狀。
不拔智齒也可以嗎?
如果你的智齒:
- 完全正確生長:智齒位置正常,不歪斜,且與其他牙齒排列和諧,無咬合問題。
- 不影響鄰牙或造成牙周病:智齒與鄰牙之間有足夠的空間,沒有擠壓或導致鄰牙出現蛀牙、牙根吸收等情況,也不易堆積牙菌斑。
- 定期檢查且容易清潔:智齒的位置便於日常清潔,可以輕鬆使用牙刷和牙線清理,不容易成為「清潔死角」。
如果以上條件都符合,那麼恭喜你,智齒可以安然無恙地留在口腔中。
需要注意的是,即使智齒當下沒有問題,仍需每6到12個月定期進行牙科檢查,確保它不會因清潔不到位或其他口腔變化而引發問題。另外,有些智齒潛在問題只有透過X光才能被發現,例如牙根過深或方向輕微偏移,因此專業檢查不可少。
保留智齒並不意味著未來就完全高枕無憂,口腔健康隨時都會有所變化,持續關注和維護才是長久健康的關鍵!
智齒的去留需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而定,沒有一定的標準。記住,定期進行牙科檢查才是維持口腔健康的關鍵。如果你對智齒的狀況感到不確定,不妨向專業牙醫尋求建議,在評估後,會給您最優質的療程選擇。
加入LINE官方帳號了解更多